• 03
  • 首页banner
  • 四川省文化馆
  • 自定义广告名称
  • 自定义广告名称
  • 1
  • 2
  • 3
  • 4
  • 5
  • 戏剧曲艺

——本报记者对话达州喜剧小品优秀编剧、演员谭仕海和谢开君

  

    每年的春晚节目,倍受大家关注的当属小品。可往往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如今各大媒体和圈内人都有透露,好的小品剧本和创作人是少之又少,所以导致很多小品节目寡然无味。

    都说巴蜀出人才,虽然小品创作大环境低迷,但是咱达州也有两位发光的“金子”——小品优秀编剧、演员谭仕海和谢开君。近来两人创作的《盼》、《妻子》在第二届“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作品大展”中分获一、二等奖,其背后的创作故事也可谓是耐人寻味。


  爱好铸就艺术生涯

  谭仕海1968年出生在开江县任市镇观音阁村,从小就很喜欢文艺。读初中和高中时都曾是班上的文艺委员。高中毕业后,谭仕海因种种原因没有进入大学。后一段时间他就待在家里务农,后来也做过生意卖过冰糕,甚至还当过搬运工。

  1987年,开江非常有名的国营企业——开江化工厂招工,谭仕海作为文体尖子进入。后每逢厂里过节都会搞文艺演出,所以舞台上就有了谭仕海的身影。




  1991年,厂里准备选送一个小品参加四川省文艺调演,于是谭仕海第一部小品处女作《川仔梦》诞生。剧本写好后,厂里领导建议他和新来的播音员谢开君合作试试。谢开君1971年出生在开江县回龙镇,也是从小热爱文艺。高中毕业后,1989年也招工进入了开江化工厂,因为普通话讲得非常好,成为了该厂的播音员。

  那次比赛让很多人出乎意料。通过两人的努力,他们演绎的小品在决赛中获得创作、表演一等奖。这次比赛的成功也成为了他们合作演艺和创作生涯的起点。

  1993年他们参加了四川国际电视节,1994年和1995年参加了省“五一”文艺晚会和巴蜀笑星擂台赛,达州市庆祝建党80周年歌舞晚会等多种活动的创编和演出,并且他们送文化下乡的演出还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

  记者:当时你们第一次合作参加大赛时心情如何?

  谢开君:当时我们算得上是刚刚接触小品,对得奖没有抱多大希望,所以也就没有压力。加之我们也并不怯场,还互相打气,我们轻松自如地完成了表演。没想到就这样意外地得到了第一名。

  记者:谭老师你们送文化下乡的演出在中央台播出肯定很激动。

  谭仕海:知道这事后,我自然是高兴得很,我觉得是对我努力的极大鼓舞。所以,打那以后我对小品创作更是上升了一个高度。

  风雨过后总是彩虹

  1997年,因厂子效益不景气,谭仕海与谢开君都下岗了,为了生计,两人合作演出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可这些并没有击退谭仕海和谢开君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只要一有机会合作演出,他们都非常珍惜。后来通过参加县里大大小小文艺晚会的演出,两人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当然,幸运总是会眷顾勤奋的人。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谭仕海与谢开君参加了开江县文化馆小品《生意场上》的演出,这个小品获得了省戏剧小品大赛一等奖、全国“金狮杯”戏剧小品大赛三等奖。在庆功宴上,两人精彩的演出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扬,后来得知其下岗的情况后十分重视。

  2000年初,谭仕海和谢开君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调到了开江县文化馆工作。这期间,两人为了不辜负领导对他们的关心,更加潜心创作和演绎小品,每年都在县里举办的春节文艺晚会和广场文艺汇演中都有十分突出的表现。2006年初,他们被调到达州市文化馆工作。




  工作这么多年,谭仕海、谢开君自编自导自演戏剧曲艺作品有了近百部,数次参加全国、省、市、县的比赛并获奖。比如:参演的《今日有约》获全国曹禺戏剧奖二等奖;《生命的留言》获四川省“群星奖”一等奖、全国“群星奖”银奖。2005年,他们自编自导并主演的歌舞小品《灾后的达州更亮丽》获达州市第二届艺术节金奖;小品《路缘》获四川省交通厅文艺汇演二等奖,并应邀参加了省厅的春晚演出;2009年他们合作创作的《巧遇》获得了全国戏剧文学奖等等。

  记者:当时你们都下岗了,你们想过怎么办吗?会不会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业?

  谢开君:我当时非常的茫然。一边是自己喜欢的艺术事业,一边又迫于生活的压力,真的是很难抉择,当时我和谭老师都曾想过要外出打工。不过幸好有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才能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所以一直以来,我和谭老师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一直努力创作和演绎精品献给大家。

  记者:你们家都在开江,由于平时演出时间不定,或许很多时候都不能陪家人。家人支持你们吗?

  谭仕海:逢年过节别人都团聚了,我们还要忙着编排小品,到处演出。而且到达州来后,一周才会和家人见一次面,自然对家人的关心就太少了。不过幸好有家人的支持,我才走到了今天,在此非常地感谢我们的家属。

  幸福快乐永远传递

  2010年,谭仕海和谢开君再度合作报名参加了由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中国剧协艺术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作品大展活动。最后两人创作的《盼》、《妻子》分别获得了“小戏一等奖”和“小品二等奖”。

  记者:你们创作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最想让观众从你们的作品中体会到什么?作品得了奖,你们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谢开君:首先我认为既然做了这个工作就要用心、认真,得奖只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我最希望的就是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所有的人得到快乐,将快乐和幸福永远地传递下去,也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作品对人、对事、对生活有所感悟。

记者:你们创作了很多作品,有什么作品让你们记忆最深?

  谢开君:我和谢老师觉得最让我们满意又最受观众喜欢的还是小品《川仔回乡》。这个小品演了不下百场,从创作到现在,十多年了,还逗人看。说不定还会演一辈子呢。

  记者:对眼下小品创作缺乏新意和创新,你是怎么看的呢?

  谭仕海:小品行业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演员可以救本子,一个好的本子可以造就好的演员”。小品最早是演艺界考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一般由录取单位老师现场出题,应试者当场表演。其特点是短小精炼、风趣幽默、雅俗共赏,所以后来就被搬上了舞台,并深受观众喜爱。但是如今小品创作出现了一个怪圈,喜欢看小品的人很多,但创作队伍十分匮乏。毕竟一个人的思维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对生活的领悟也有限,所以我们认为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和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是导致小品缺乏创新的主要原因。

  记者:那你们创作也会遇到瓶颈吗?你们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

  谭仕海:也会有瓶颈期,其实作品写作不是问题,只是构思需要太长的时间。因一个人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素材的吸收量也会有限,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注重细节。以前我当搬运、做生意,这些都为我之后的小品创作奠定了一些基础,可这些还不够,因此有时候我和谢老师还会经常为剧本一些细节上的东西争论不休,就是想能尽善尽美。对于我们的作品主要以喜剧为主,所以我觉得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都有些单一,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记者手记
  在采访的时候,谭仕海还告诉了记者一个小插曲。因为小品要演绎和创作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所以有时候他为了找一些创作灵感和更好的演绎人物形象,只要街上有什么“热闹”,他都会第一时间冲过去看一看,趁机从中寻找创作源泉,从而避免闭门造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