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
  • 首页banner
  • 四川省文化馆
  • 自定义广告名称
  • 自定义广告名称
  • 1
  • 2
  • 3
  • 4
  • 5
  • 达州市非遗项目

    

一、历史渊源:

自湖广填川以来,大量的湖广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他们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就表演钱棍,因其道具是用竹竿和铜钱做成而得名。(取一根约2米长的荆竹一截,以正中为中点,在两头各雕三个小扁孔,穿进麻钱两个,舞动时发出金属的响声),又因唱词中有柳连柳的衬词,故又叫柳连柳,又叫连厢。这种文艺表演形式在解放前万源境内很普遍。

二、分布区域:

万源境内的各个乡镇均有。如:草坝、河口、罗文、黄钟、官渡、白沙、旧院、竹峪、大竹、太平镇。

三、基本特征:

1、舞者的道具都是用铜钱和竹竿制成,舞动时铜钱的响声就成了舞蹈者的音乐伴奏,大多是载歌载舞。

2、唱词调式变化不多,但内容广泛,无固定唱词,一般是一人领,众人帮,每句结尾时都有“柳啊柳连柳,依尔呀尔海棠花”作为衬词。

四、表现形式:

钱棍表演者手拿钱棍,脚踏方步,钱棍在身体得各个部位敲打,一般都是从肩到臂、腰、膝、脚、动作变化多、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唱者则在锣鼓和唢呐演奏之后,随着钱棍的节奏演唱,其曲调是上下韵,一人领,众人帮,唱词内容不固定,大多是演唱者随物起兴,自编自唱。

   

   

   



返回顶部